信在关键时刻没有选择背叛刘邦,而是和刘邦一起打败了项羽。当年韩信在齐地的时候,韩信手下的谋士蒯彻曾经建议韩信立地为王。但是韩信拒绝了蒯彻,只是让刘邦封自己为假齐王。这是韩信自立的最佳时机。汉朝建立以后,也曾经有谋反的机会,可是韩信也没有选择谋反。我们现在把历史的时针拨回当年,假如韩信听从蒯彻的建议,立地为王,甚至与刘邦为敌。如果韩信立地为王的话,当时局势就由楚汉争雄变成了三国演义。但从军事实力来说,刘邦最弱,项羽其次,韩信最强。这也是蒯彻当年劝韩信自立的最主要因素。从军事层面来看,韩信被称为兵仙,楚汉之争期间几乎未遇对手。就算碰到项羽,也一样把项羽挑落马下。

那么韩信有没有可能打败刘邦呢。为了和题目契合,我们先把项羽同志放在一边,就看看如果刘邦和韩信甩开膀子干,韩信能不能击败刘邦。我的观点是韩信打不过刘邦。决定战争胜利的因素非常多。有谋臣的力量,统帅的谋略,稳固的后方,将军的勇猛,士兵的士气和战斗力,人心向背,政治支持等多个方面。所以项羽才会在楚汉战争中随着自己打得胜仗而逐渐败亡。我们一起从多个方面看看韩信和刘邦相比的优劣势。统帅谋略上,刘邦小胜韩信。如果仅仅看看统帅的军事能力,韩信远远超过刘邦。中国古代历史上,军事才能比韩信出色的将帅没有几人。综合素质来说,两个人不相上下,刘邦略胜于韩信。刘邦具有远大的政治眼光,韩信则目光相对短浅。韩信只是满足封一个诸侯王,而刘邦则心怀天下。

荡平寰宇,统一中国才是刘邦的理想。这方面韩信比不了刘邦。刘邦性格坚强果敢,该出手时绝不心软,是一名合格的政治家。韩信则感情用事。韩信被刘邦的小恩小惠感动,始终不愿意背叛刘邦。刘邦在感情和事业上面会毫不犹豫地选择事业。刘邦是一名成熟的政治家,韩信则不合格。刘邦的识人之才和用人之能,在中国古代史上首屈一指。刘邦能把各种人物的优缺点发挥出来。韩信则只能使用军事人才,也难以发掘人才。韩信发掘的人才也就是李左车和蒯彻等。所以在综合素质上,韩信不如刘邦。文臣武将班底方面,韩信远不如刘邦。韩信本来也是刘邦的手下。跟随韩信南征北战的将军和谋臣大多也是刘邦的心腹大将。

别的不说,一直跟随韩信的曹参就是刘邦的忠实心腹。如果韩信一旦谋反,这些人还愿意死心塌地地跟着韩信吗。刘邦手下有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文武班底。刘邦靠着萧何、张良、陈平、曹参等文臣武将加上韩信打败了项羽。韩信又能比项羽好多少。项羽手下的文臣武将远比韩信手下的文武班底要强,项羽都不是对手,更何况一个没有多少政治能力的韩信。就算韩信再能打仗,总不能依靠韩信在正面战场和刘邦拼,再依靠韩信在其他战场和其他武将拼,还得靠韩信治国,还要靠韩信出谋划策。韩信没有这么大能耐。韩信之所以能够战无不胜攻无不取,很大原因是他只用管好自己的事情就可以了,不需要管排兵布阵以外的事。排兵布阵方面,项羽可能不如韩信。但是综合起来韩信不如项羽。项羽都始终灭不了刘邦,韩信又可以吗。稳固的后方。刘邦之所以像一个打不死的小强,屡次大败又能迅速崛起,主要原因是刘邦有个稳定的大后方。

关中平原土地肥沃,人口众多,易守难攻。如果韩信当年在齐地自立的话,齐地这个后方肯定不如关中。一是齐地的地理条件不如关中,齐地三面受敌。其次韩信在齐地的根基不稳定。齐地最怀念的还是田氏,而不是韩氏。韩信对于齐人来说是外来侵略者,是杀父杀君的仇人。齐地这个大后方的稳定程度和影响力远不如关中平原。刘邦一旦和韩信开战,可以以关中为基地和韩信死耗。届时的韩信就会像项羽一样活活被刘邦拖死。如果韩信背叛刘邦自立就等于造反,等于是乱臣贼子。叛军的战斗力不会特别高。英布叛乱的时候,处于顺风阶段时,将士们尚可以保持战斗力。刘邦只是一战就彻底打败英布,原因就是英布名不正言不顺。

周亚夫平定吴楚七国之乱也就是一战,原因也是吴楚造反不得民心。吴三桂无论是领兵能力和士兵战斗力都强于清兵,但是背上一个造反的名号,士兵的士气低落,最后也败于清兵。韩信造反除了会造成士气低落之外,还会失去天下民心。天下老百姓深知刘邦仁慈,天下老百姓都希望早日结束战乱,过上好日子。韩信造反的话,等于重燃战火,等于重新让天下大乱。老百姓怎么可能会支持韩信,失去民心的韩信又有多少战斗力呢。也许韩信可以取得一时的胜利,长时期耗下去韩信一定会败下阵来。战争的胜败不能只看军事力量强大,要综合考虑多个方面。许多人之所以觉得韩信没有造反挺可惜的,是因为韩信最终没有落个好下场。如果韩信能够体面的正常去世,也许历史上就不会有这么多遗憾。但是历史就是这样,正是由于韩信有遗憾,所以韩信的事迹才会一代又一代流传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