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858年,沙俄强迫清朝签订《瑗珲条约》。公元1860年,沙俄再次强迫清朝签订《北京条约》。两次不平等的条约,导致清朝把外东北一百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割让给沙俄,丧失了日本海的所有海岸线,至于今。从此,东北地区的出海通道,只剩下辽宁省南部的辽东半岛了。咱们国家唯一的内海--渤海,其东北部那个呈东北-西南走向的半岛,就是辽东半岛。

辽东半岛的面积约有2.94万平方公里,西部是渤海,东部是黄海。如果按地级市为单位的话,包括大连市全部,营口市绝大部分,鞍山市南部,丹东市东南部。

辽东半岛的地形比较复杂,中北部纵贯著名的千山山脉。千山山脉北部,就是著名的摩天岭。辽东半岛的中南部,地势逐渐低平。由于辽东半岛面积不算大,河流不是很多,比较大的是流入渤海的复州河,流入黄海的碧流河、大洋河(哨子河汇入大洋河),当然,不包括鸭绿江。

辽东半岛位于中原地区的东北,东北地区的西南部,蒙古高原的东部,朝鲜半岛的西部,自古就是兵家必争的要地。咱们都知道三国鼎立魏蜀吴,但实际上当时还有第四国存在,就是公孙氏在辽东建立的燕国。燕国国都在辽阳,并不在辽东半岛上。但是燕国要对抗曹魏,必须拉来强援,而东吴孙权就是公孙渊在江湖上乱认的"大哥"。燕国和东吴走陆路联系肯定不可能,曹魏不会借道。那就只能走海上,而东吴与燕国的海上联系,都要经过辽东半岛。

东吴与燕国经辽东半岛联系,极大威胁到了曹魏的战略安全。公元238年,魏明帝曹叡派大将司马懿平定辽东,收辽东半岛,这才解决了心腹大患。从此,孙权再无法利用辽东半岛来威胁曹魏了。

到了隋朝时,辽东半岛已不在中原王朝手上,而是属于高句丽。隋文帝、隋炀帝,以及之后的唐太宗、唐高宗,几乎都是不惜代价要灭高句丽。除了高句丽实力非常强大,是隋唐的心腹大患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辽东半岛。

辽东半岛在高句丽手上,高句丽可以轻易地出兵袭击渤海海峡南岸的胶东半岛,进而进攻中原。即使高句丽不借辽东半岛南下胶东半岛,他们也可以利用辽东半岛的地理优势,威胁到幽燕(今北京、天津附近),同样可以威胁到中原。

唐高宗拿下辽东半岛之后,胶东半岛和幽燕地区的安全都得到了最大限度的保障。唐朝在辽东半岛设立了军镇,比如建安州都督府(驻今营口市区东南),还有一个积利州,就是现在的复县。现在东北最重要的港口之一大连,当时还没有形成规模,现在的大连市金州区被称为卑沙城(或毕奢城)。现在的大连市区,在唐朝被称为青泥埔。卑沙城和青泥埔依山傍海,雄视大洋,海对面就是新罗,战略地位非常重要。另外,辽东半岛最南端的军事要塞旅顺口,唐朝在此设立都里镇,与胶东半岛的登州共同捍卫渤海的安全。

唐朝以前,中原王都的国都多在长安、洛阳,距离辽东半岛相对较远。但自辽朝以后,辽、金、元、明、清相继建都于北京,辽东半岛的战略意义日益重要。

在北宋还没有统一南方各国时,南方各国如南唐、吴越等与辽朝联系,多是走海路登辽东半岛。辽朝缺少南方的物资,要获得这些物资,是离不开辽东半岛的。

辽与北宋对峙并和平相处百年,辽东半岛的经济意义有所下降,但辽东半岛卡在辽、北宋、高丽之间。辽朝控制辽东半岛,可有力阻止高丽与北宋结成反辽同盟。

金朝和元朝时,东北都没有强大的反对势力,辽东半岛的战略意义略有下降。但到了明朝,北元雄踞大漠,对明朝造成了极为严重的军事威胁。好在明朝控制住辽东半岛,中原的物资可通过胶东半岛,以最快速度安全运到辽东半岛,进而控制东北。

明朝的辽东是没有民政单位的,比如布政使司。山东布政使司跨海管辖辽东,辽东只是军事上相对独立,设辽东都指挥使司。而到了晚明,由于后金崛起,辽东半岛更是成了明朝抗金的最前线。可惜,明朝最终没能守住辽东,全部没入后金。

后金改国号为清,后定鼎于北京,就位于渤海西侧。如此,辽东半岛与胶东半岛双璧合一,大门一关,京师无忧。另外,辽东半岛位于清朝龙兴之地盛京(今辽宁沈阳)的南端,对保卫沈阳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意义。

晚清,日本崛起,通过甲午战争割走了清朝很多地盘,其中就包括辽东半岛。日本已准备要占领朝鲜半岛,再拿下辽东,进可以图谋整个东北,或威胁到清朝的京城安全,或南下山东。退,日本可以以辽东半岛为战略屏障,守住朝鲜半岛。不过,日本野心实在太大,引起列强警觉,强迫清朝花三千万白银,强行从日本中手"赎回"了辽东半岛。列强此举当然是为了自身利益,但在客观上,也起到了保障京师安全的作用。

之后,天下大乱,日本和苏联相继占据辽东半岛(或部分地区)。直到1955年,随着旅(顺)、大(连)正式回家,辽东半岛回到国家的怀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