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加拿大籍锡克教人士尼贾尔遇刺已近一年,事件热度仍在不断发酵。

本月,加拿大警方逮捕了第四名案件嫌疑人阿曼迪普·辛格,他是一名年仅22岁的印度公民,根据调查小组的说法,他们已经掌握了确凿的证据,证明辛格参与谋杀尼贾尔。

加拿大锡克教领袖尼贾尔

去年6月中旬,尼贾尔在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被枪杀。刚开始,警方认为凶手是当地的犯罪团伙,直到不久后美国也发生了一起针对锡克教领袖潘农的未遂暗杀事件,他们才把目光对准了印度。

随着美加两国情报部门的介入,越来越多的证据指向了印度情报部门。众所周知,一部分锡克教徒试图在印度建立"卡利斯坦国",这一运动在上世纪80年代达到顶峰,数千人在印度政府和锡克教分离主义势力的冲突中丧生。

在印度政府的强硬镇压下,许多锡克教徒不得不前往海外,包括美国、英国、加拿大等英语国家。本以为他们能就此安定下来,没想到近年来以潘农和尼贾尔等人为首的锡克教分离主义分子试图在海外再度发起旨在独立建国的抗议活动。

客观来说,这些抗议活动确实存在美化暴力之嫌,比如出现在示威现场的一辆花车,上面的摆设和印度前总理英迪拉·甘地遇刺的场景如出一辙,而英迪拉正是被其锡克教保镖刺杀身亡。

"卡利斯坦"运动

但这并不能成为锡克教人士被暗杀的理由,很扎心的一个原因是,锡克教徒在海外属于极少数群体,在当地政府看来,他们的抗议活动和LGBT、"黑命贵"、反堕胎等各种示威游行没有任何不同,没什么号召力,独立建国更是八字没一撇。

显然,印度政府并不这么认为,尤其具有浓厚印度民族主义色彩的莫迪政府,他们将海外锡克教人士的抗议活动示威其卷土重来的威胁,批评西方国家涉嫌美化"叛乱分子"的暴力行为,并对其进行保护。

或许是因为多次劝说无果,所以才打算自己动手,斩草除根。从美加主流媒体的报道来看,两次暗杀行动都与印度情报部门有关,不少西方官员也表示,如果没有莫迪的明确指示,这种级别的暗杀行动根本不可能擅自进行。

古普塔被捕更是进一步证实了对印度政府涉嫌参与谋杀的指控的,按照美方起诉书中所说,他主要从事贩卖武器和毒品,被一个化名为"CC-1"的印度政府雇员招募来策划暗杀潘农。

美国锡克教领袖潘农

令人哭笑不得的是,古普塔作为中间人,请另外一个人帮忙雇佣杀手,结果和他联系的是一名美国缉毒局线人,这名线人帮他介绍的杀手又是一名缉毒局卧底,"CC-1"还同意为这名"杀手"支付10万美元报酬。

后来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当加拿大的尼贾尔倒在血泊中时,美国特工正在为古普塔精心布置一张天罗地网,最终他也确实没能从这张大网中逃脱。

在掌握了足够多的证据之后,美国和加拿大对印度采取了不同的外交策略。前者出于政治需要依然与新德里保持合作关系,但也采取了一些"敲打措施",比如向媒体透露一些内幕,美国总统拜登更是婉拒了莫迪关于出席印度共和国日纪念活动的邀请。

加拿大则展现出更强硬的姿态,该国总理特鲁多直言不讳地批评印度政府参与谋杀尼贾尔,并驱逐了印度政府主要对外情报收集机构--调查分析局在渥太华的站长,印加关系由此恶化,一度引发外交事故。

貌合神离

另一方面,加拿大是除印度之外拥有锡克教徒最多的国家,且包括锡克教人士在内的印度裔在加拿大有着很高的参政热情,上届大选中,18名锡克教人士当选国会议员,政治影响力不容小觑。

在对印度不利的证据接二连三被公布后,莫迪渐渐意识到自己的处境不容乐观,于是态度出现了缓和。在相关指控曝光近一个月后,他公开表态称,印度政府会认真进行调查,如果真的有印度公民参与了谋杀,他们绝不姑息。

特鲁多也就着台阶下来,表示既然印度方面已经认识到错误,他们接下来或许可能用一种"不太开放"的方式合作。

看似风平浪静的背后,却隐藏着诸多隐患。毕竟,印度和西方语境下的"民主国家"相去甚远,双方能够成为盟友全靠政治利益连接,在一些价值观问题上,西方总是忍不住对印度指手画脚,而这又是莫迪的"政治强人"人设所不允许的。

如今,印度大选进入尾声,莫迪连任几乎毫无悬念,加拿大警方又逮捕了第四名嫌疑人,接下来怕是又要热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