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冲突打了这么久,最近又出了大动静。

乌克兰突然敲定,要从法国买100架"阵风"战机,而俄罗斯也传出采购百架战机的消息。

一边是西方先进战机驰援,一边是俄军加码备战,这到底是要拼个死活的最后博弈?还是说,这场战争要朝着没完没了的方向走?

战机交易真相:谁在卖?花多少钱?

当地时间11月17日,泽连斯基专程访法,和马克龙在空军基地签了意向书。

不过要注意,这只是意向书,不是最终买卖合同,全部交付得花十年时间。

至于价格,按照之前国际订单估算,100架"阵风"加配套武器,大概要近200亿欧元。

对乌克兰来说,这可是笔天价,大概率要靠欧盟援助和法国贷款来凑。

再看俄罗斯,目前没明确说从哪买100架战机,但大概率是自家生产或找盟友补充。

俄军有苏-35、苏-57等主力机型,就算采购,也是围绕现有体系补短板。

不像乌克兰,这次是彻底转向西方装备体系,相当于是一次"空中换血"。

值得一提的是,法国卖"阵风"可不是单纯做生意。

法国既赚了军火钱,又巩固了和乌克兰的关系,还能推进欧洲防务自主,算盘打得很精。

乌购入100架阵风:是救命稻草还是远水难救近火?

对乌克兰来说,这100架"阵风"战机的加入,意义可不一般。

首先是战力升级。"阵风"是多用途战机,能空战、能炸地面目标,还能挂远程导弹。

它的雷达和导弹性能,比乌军现在用的老战机强太多,能和俄军战机掰掰手腕。

更关键的是,它能接入北约数据链,和乌军已有的预警机、防空系统配合。

这就相当于给乌克兰空军装了个"新大脑",不用再单打独斗,作战体系直接升级。

但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这100架战机想发挥作用,难事儿也不少。

首先是交付太慢,2026年开始,要分十年慢慢交,短期内改变不了战场态势。

然后是飞行员难培养,想熟练开"阵风",国际标准要培训18-36个月,压缩后也得一年。

而且,每架飞行员培训成本要500万美元,乌军现在根本没这么多合格人才。

维护方面也是个大麻烦,"阵风"每飞行一小时的维护费要2万美元,航电系统还特别复杂。

乌军之前因为都是用苏式战机,后勤体系完全不匹配,后面还得靠法国长期做技术支持。

而且,它隐身性能一般,难防俄军高超音速导弹,高端对抗中容易吃亏,

所以,就算阵风够强,到俄乌战场也难让乌军战力发生质变。

武器供应大比拼:美国才是真赢家

很多人以为法国是乌军武器最大供应国,其实压根不是。

数据显示,美国才是对乌军援最多的国家,光直接军事援助就超665亿美元。

德国和英国紧随其后,分别提供了114亿美元和101亿美元的武器援助。

法国这次200亿欧元的阵风订单看着唬人,但分摊到十年,年均份额远不如美国。

从赚钱角度看,美国更是赚得盆满钵满。

它不仅靠军援清空了大量过时武器库存,还带动了国内军工企业生产。

相比之下,法国更多是靠阵风订单打响国际口碑,长期收益不如美国直接。

乌军的武器体系里,更多的是美国的"海马斯"、德国的豹式坦克、英国的巡航导弹。撑起了乌军前线大半的补给需求。

战局走向:是终局博弈还是没完没了?

对乌克兰来说,有了"阵风"的承诺,底气更足,短期内不会轻易谈和。

但俄军也不会坐以待毙,肯定会针对性升级防空和电子战系统,抵消乌军优势。

从目前情况看,这不是"终局搏斗",反而像是"战争加码"的信号。

之前,俄乌主要拼地面和防空,接下来,空中对抗会越来越激烈。

但是,要想靠100架战机逆转战局,根本不现实。

俄罗斯这边,本土军工体系完整,战机和弹药能自给自足,打持久战更有优势。

而乌克兰则完全依赖外部援助,10年交付周期里,国际支持能不能持续还是未知数。

所以未来大概率的走向是,局部战场会更激烈,但整体还是僵持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