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部发声坚决反对!第二大贸易伙伴"叛变",特朗普摊牌,有2件事想威胁中国松口?

据报道,墨西哥准备在2026年预算提案里上调对部分中国产品的关税,覆盖汽车、纺织、塑料等品类,消息源指向"迎合特朗普要求"。北京当场给出回应,话不拐弯:坚决反对在他人胁迫下以各种名目对华设限,损害中方正当权益,并提醒"独立自主"四个字不是装饰。

镜头转向华盛顿,特朗普一边把对华关税暂停期再延90天,一边把谈判清单改写,开始把大豆和稀土"打包上桌",甚至放话要中国"把美国大豆订单增至四倍",还要"确保美国的稀土磁铁供应,否则关税200%"。

而墨西哥不是一时兴起,也不只是贸易保护的技术调整,背后是美国的系统性施压。公开报道说得很直:自年初以来,美国反复敦促墨西哥效仿美国对华加征关税,财政部长贝森特甚至描绘了一个"北美堡垒"的愿景。换句话说,美国要把北美市场做成一个"半封闭空间",用关税与规则把中国商品挡在外面。墨西哥的"顺水推舟"并不意外。与巴西相比,墨西哥的对美依存度、产业结构与谈判筹码都弱不少,承压能力不在一个量级。当美国在后院敲打"样板",最先弯腰的往往不是最大牌,而是最靠近的。

中墨之间"互利共赢"的结构不是口号,是订单、产能、供应链的实打实嵌合。这套嵌合一旦被政治化切割,代价并不只落在中国这边,墨西哥的就业、投资与关税反噬也会马上呈现。当然,北京的"提醒"不等于反击已经启动,目前公开层面看不到对墨的对等举措,关税细目也"尚未明确""可能变化",这意味着中国还有外交与产业的回旋空间。

墨西哥、美国、巴西、欧盟这些国家和地区,都不同程度地被卷进了美国对华遏制的"合围圈"。美国的剧本很清楚:自己不好出面时,就让盟友和邻国先上场,制造"第三方压力",让中国在多条战线上疲于应付。

墨西哥这次"反水",本质是扛不住美国的连环施压。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表态也很直接:坚决反对在他人胁迫下以各种名目对华设限,损害中方正当权益。中墨是互利共赢的经贸合作,中方反对单边主义、保护主义和排他性措施。中方还劝告墨西哥,要独立自主,别成美国遏华的"棋子和帮凶"。

有意思的是,墨西哥和中国的经贸关系极为密切。中国是墨西哥第三大出口市场,墨西哥也是中国在拉美的第二大贸易伙伴。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还试图推动所谓"北美堡垒",要墨西哥、加拿大配合美国限制中国产品进入北美自由贸易区。三国还将在明年重新审议自由贸易协定。特朗普一边对墨西哥喊话"加税",一边和墨总统通话后放缓实际加税节奏,留出更多谈判空间。美国的算盘打得很精,既要对中国施压,又想保住美墨贸易的基本盘。

这一轮贸易战、稀土战、大豆战的实质,是全球产业链重塑和地缘博弈的升级。美国用关税、产业链转移、第三方遏制、出口管制等多重手段,试图逼中国让步。中国则通过供应链多元化、出口管制、扩大新兴市场合作等方式稳住阵脚。墨西哥、巴西、欧盟等国家各有算盘,有的硬刚、有的妥协、有的脚踩两只船。全球化被撕裂成碎片化的地缘经济网络,大国之间的"选边站"压力越来越大。

贸易战不再只是中美两家的对决,而是变成了多国、多线的复杂大博弈。特朗普把大豆、稀土踢进谈判桌,把墨西哥拉进遏华阵营,一场全球经贸"拉锯战"已经拉开帷幕。中国要应对的不只是美方的正面冲击,更要防备各类"友邦"随时反水。未来谁能在这场多边博弈中占据主动,谁能在碎片化的全球产业链里稳住根基,才是真的赢家。

中美之间的谈判,已经远不止大豆、稀土、关税这么简单。每一个议题背后,都是全球产业链、地缘政治和国家利益的深度博弈。中国必须有足够的耐心、底气和智慧,既要顶住正面压力,也要防住背刺。这场全球"合围"里,谁能笑到最后,还远未见分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