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欧贸易摩擦再次被推上台面,中方还没有赴欧面谈,欧盟就先来了个下马威,正在制定了一份对华"报复清单"。那么,欧盟此举究竟有何用意?他们究竟有没有真正通过对话解决分歧的诚意呢?

10月21日,中国商务部部长王文涛与欧盟委员会贸易和经济安全委员谢夫乔维奇举行视频会谈。会谈期间,王文涛强调,中国是负责任的大国,愿意维护全球供应链稳定,为欧企提供便利。

然而,欧盟方面的反应显得焦躁。谢夫乔维奇虽然表示理解,还邀请中方经贸高层本周赴欧会面,但同时,他要求中方"加快稀土出口审批",还借机暗示这些措施"阻碍了欧洲企业的运营"。欧洲媒体随后放出风声称,欧盟委员会已在起草对华"报复清单",其中包括限制贸易、削减知识产权、收紧对中资投资审批等选项。德国、法国和波兰更是提出,要在布鲁塞尔领导人峰会上,专门讨论对华贸易问题。

换句话说,欧盟一边邀请中方赴欧对话,一边又在背后准备报复措施,这无疑会破坏中欧关系。要知道,中欧经济具有高度互补性,但在政治层面上,却不断被外部力量推向对立。欧盟此次"先声夺人",更多的是出于对美国政策的迎合,也是在内部分歧下的对外强硬表现。

不难看出,欧盟的问题在于,它既想保持对华经济合作,又想在战略层面表现出"强硬独立",结果往往陷入矛盾。法国和德国的态度就是典型案例。法国希望欧盟考虑所有对华报复选项,甚至不排除动用"反胁迫机制";而德国也承认"不排除核选项"。当前,德国经济疲软,法国国内政治压力山大,两国都需要在贸易问题上展示"存在感",于是中国就被推到了风口浪尖。

此外,欧盟内部的焦虑,还与稀土产业链息息相关。稀土被称为高科技产业的"粮食",从智能手机、风力发电到战斗机制造都离不开它。中国长期在稀土开采和精炼环节拥有主导地位。对欧盟而言,这种依赖让它既需要中国,又担心被"卡脖子"。当中方依法加强稀土出口管制时,欧方立刻将其解读为所谓的"政治手段",这种反应恰恰暴露出欧洲自身的脆弱。

回望中欧关系这几年的变化,可以看到一个明显的趋势:那就是欧盟在中美之间左右摇摆。特朗普重返白宫后,欧洲企业因关税政策蒙受巨大损失。如今,美国对华科技限制延伸到盟友层面,欧洲被动卷入博弈。欧盟一方面不想完全依附美国,另一方面又缺乏独立应对中国的战略能力。于是,每当中美关系波动时,欧盟就会被迫表态,通过对华施压来平衡内外矛盾。这次制定"报复清单",本质上就是一种政治操作。

事实上,贸易摩擦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把经贸问题政治化。欧盟若一味用政治手段应对市场问题,最终将失去经济主动权。中欧之间没有根本利益冲突,彼此都是对方最大的贸易伙伴。相互依赖的结构,意味着任何极端动作都会引发连锁反应。

当前,全球经济动荡、供应链重塑,任何国家都难以独善其身。中方的立场非常清晰:依法行事、开放合作、维护稳定。而欧盟若真想成为一个战略自主的力量,就应该用行动证明自己有独立判断力,而不是在中美竞争之间反复无常。中欧之间需要的不是清单和威胁,而是实事求是的对话。欧洲若能静下心来,或许就会发现,真正的出路从来不在对抗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