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涛慕思·博格】

7月24日,在贸易局势持续紧张、地缘政治动荡、特朗普政府政策反复无常的背景下,欧洲理事会主席科斯塔和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抵达中国。

中欧领导人会晤为双方提供了一个机会:让双方对彼此在贸易、知识产权、人权、温室气体排放等方面的不当行为表达不满和抱怨。但这次峰会正值中欧建交50周年,所以这也为双方提供了一个更好的机会:摆脱过去的争吵,在道德合作方面取得一些真正的进展。

我们的世界正面临着严重的道德和生态退化风险。比起相互间的小分歧,中欧完全可以共同引领人类度过这个艰难的时代--这也是中欧共同的历史责任。

最近,美国政府在"让美国再次伟大"的口号下,肆无忌惮地宣扬自私自利的意识形态。这使其他愿意合作的伙伴--特别是全球南方的伙伴--之间真正基于道德的合作变得更加紧迫。实际上,美国的目标并非服务于美洲大陆的35个主权国家,也非服务于全体美国人民,而是服务于一个更狭隘的利益群体:少数美国公司、银行、对冲基金和律师事务所的领导人与所有者,以及为美国两党竞选活动提供资金的顾问公司。

随着日益开放,这些超级富豪精英小群体正在两条战线上作战。在美国国内,他们致力于将国家转变为持久的财阀政体,其财富将使他们得以永久掌控政府的三大权力支柱。在国际上,他们则利用美国政府庞大的军事、经济和外交力量来扩张其统治:构建有利于其榨取优势的全球贸易和金融体系,并修改或削弱任何抵制其议程的国家及其他组织。

在特朗普当选总统,并得到立法机构和最高法院的大力支持下,这些精英阶层对自身权力充满信心,因此放弃了维护道德礼仪的努力。他们不惜冒着导致国外数百万人过早死亡的风险,对来自世界最贫困国家的一些进口商品征收高额关税,突然大幅削减了对全球卫生和反贫困工作的资助,并退出了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人权理事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以及《巴黎协定》。

此外,美国还取消了对化石燃料污染的健康和气候影响研究的大部分经费,大幅削减了环境保护工作,取消了对绿色技术开发与推广的大量支持,同时极大地促进了化石燃料的生产和消费。未来几年,美国将不再参与旨在消除贫困、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遏制战争威胁或保护人权、人类健康与自然环境的多边合作。

在暴力加剧、技术异常动荡的关键时期,美国的这种不妥协态度使得中欧合作不可或缺。这种合作有几个重要方面,包括安全(遏制国家暴力及其威胁)、环境保护、维护人类健康和消除世界贫困。我主要说一下第二个方面:环境保护。

各国二氧化碳排放量对比

在各国的工业化进程中,无论是欧洲还是中国,都对地球环境造成了损害(相比之下,美国人口更少,但造成的环境损害却严重得多)。双方都在大力减少生态破坏,并呼吁对方做更多。2025年6月18日,第五次中欧高层环境与气候对话在布鲁塞尔举行。未来几年、几十年,中国和欧盟的排放量将如何演变?其影响不可低估。

但从长远来看,有一件事比全球北方国家未来排放路径更重要,那就是中低收入国家的未来排放路径。这些国家拥有超过全球一半的人口,在21世纪余下的时间里,这些国家仍将经历人口增长和经济大幅增长的时期,而这些国家在未来的技术使用和发展惯性,将比任何一个当今的富裕国家在其境内做出的决定都要重要得多。

尽管这些国家由于贫困,对现有的环境问题几乎没有什么影响。但他们的影响力正在急剧上升,并可能很快造成毁灭性的生态破坏。如果像预测的一样:2100年将有40亿非洲人,其生活水平将达到今天美国居民的程度,届时他们造成的生态破坏将是今天美国的12倍。

因此,如何避免这种情况至关重要。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世界上的贫困人口将永远得不到现代生活的保护和便利。问题的关键就是如何在低收入国家实现快速、彻底的绿色转型。这需要高效且适合当地的绿色技术,并且迅速、广泛地应用于全球南方,尽管有许多技术目前还在开发中。中国和欧盟有资本和专业知识来帮助这些国家大幅加快所需的转型。

如何以最具成本效益的方式实现这一转变?我提议设立一个生态影响基金(Ecological Impact Fund,简称EIF),用以鼓励和奖励特定低收入国家绿色技术的发展及其在这些国家的部署(EIF区)。

EIF将每年按预先公布的规模向已登记的绿色环保项目拨付资金,初始规模可能约为300亿美元。资金的分配将基于这些项目在前一年于EIF区部署后所避免的生态损害量来决定。该损害量以温室气体排放量和健康生命年损失(QALYs)的加权总和来衡量。

由于参与是可选择的,且年度支出总额预先设定,EIF的奖励率将通过内部自我调节达到稳定状态,该状态被参与企业和EIF出资方共同视为公正:当企业认为奖励缺乏吸引力时,新注册参与者减少,导致奖励率上升;当奖励率被视为丰厚时,注册量激增,进而促使奖励率下降。

作为参与EIF满五年的代价,任何已注册的创新技术将在EIF区内永久丧失基于专利的垄断特权(EIF区外及未注册绿色环保项目的专利权利不受影响)。EIF为绿色技术企业创造新机遇:既可依托EIF区项目盈利,又能自主决定为每项技术选择注册或保留专利特权。

EIF将显著提升绿色环保技术在EIF区国家的普及率及影响力,同时还可以规避因垄断溢价导致的价格上涨。影响力奖励的额外激励将推动企业促进其注册技术的广泛部署与高效应用。利润增长的前景还将刺激企业开发更多契合EIF区人口需求、文化特性、环境条件及偏好的绿色技术方案。

通过促进EIF区本土及服务该区域的技术扩散与创新,EIF将同步增强当地在绿色环保设施的开发、制造、分销、部署、运营、维护及修复的能力建设。

EIF可由中国与欧盟共同发起,并争取其他经合组织国家的支持,其中多数已承诺承担国际气候融资义务。额外资金可来源于国际碳抵消市场,并最终通过条约型国家捐资、遗产赠予以及企业、基金会、慈善家的捐赠,逐步建立永久性资本金。

落实《中非应对气候变化合作宣言》,中方"非洲光带"项目助力绿色发展。 图自央视新闻

现行专利激励制度存在公认缺陷与低效,而EIF的八个设计特性使其成本效益显著优于前者,并能确保其资金投入较现有国际气候融资产生更大影响力:

1.聚焦低收入国家

该区域具备最优成本效益潜力,其巨大的人口规模(人口规模已达中国当前的三倍)所带来的人均排放量正在面临着剧增风险,因此是气候行动的关键战场。

2.为成果付费

传统融资流向擅于自我包装的申请者,而EIF不奖励事前预期(推动型融资),仅奖励事后验证的减排实效(拉动型融资)。创新者将自己承担风险,激励具有技术判断力的主体理性设定目标并高效执行。

3.全周期实施导向

EIF只有在绿色技术成功阻止环境损害时才支付奖励,这迫使创新者需要统筹从研发到终端应用的全链条,聚焦最具成本效益的减害方案。未被实际部署应用的尖端技术是无法获得回报的。

4.开放创新生态

EIF不预设研究方向,而是提供通用评估基准--因为创新者比资助方更懂得如何实现经济高效的减害。此机制区别于传统创新奖:后者常指定可能无前景的技术路径,诱发重复研发并挤压真正有潜力方案的资源;EIF则构建激励机制驱动的市场,使多元绿色技术竞相发展。

5.动态竞争机制

这种激励机制驱动的市场通过广泛竞争能够维持低奖励率。若奖励率超过激励阈值,将激发更多绿色技术的开发与注册,进而将奖励率压降至必要最低水平。此动态调节得益于EIF向全类型技术开发者开放的普惠机制。

6.激活被忽视的市场

也许是因为潜在用户相对比较穷,或是购买者收益分成有限,EIF吸引资本投向影响力高却长期被忽视的绿色技术。通过以影响力奖励补充销售收入,来使面向贫困群体的低价销售实现盈利,进而激励开发适配其需求的高影响力技术。

7.驱动规模化应用

EIF通过低价高利模式扩大技术覆盖,激励开发者投资快速高效推广。这种通过影响力奖励替代专利使用费的机制重塑了创新者动机:从防范侵权转向主动促进技术普及。开发者将通过技术援助、维护服务及价格折扣支持技术有效应用--只要预期收益覆盖成本。因此在EIF体系下,注册技术的普及度将远超现行制度。

8.指数级技术进步

EIF能够加速创新迭代,持续提升技术评估基准。至2040年,注册技术将基于当年最优替代方案评估减害成效--而2040年的技术水平将比前几年没有EIF时先进得多。这种绿色环保进程的内生性加速是EIF的一个巨大优势,因为无需额外成本。此外,这对于激励开发适配贫困群体的技术而言,尤为显著,因为这类技术常因成本高于污染替代品或收益外部性而被忽视,遵循莱特定律的学习曲线效应还将持续降低成本与价格。

通过携手创建EIF,中欧还将建立一种以道德为基础的多边合作伙伴关系,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合作框架具备超越EIF及其创始国的延展性,可有效抑制国家利己主义,培育基于正义与共同利益的协作意愿,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

作为第一步,中欧可以同意启动一个试点,以测试和完善EIF的构想。该试点可以设一个奖励池,比如10亿美元。然后,在几个预先选定的绿色环保项目中,按部署实现的污染减排比例分配。在为期两年的EIF自选区域中,该试点将具体展示绿色环保机构如何应对竞争性影响奖励,以及如何迅速可靠地估计生态影响。它将有助于完善生态影响评估,并通过其监测和奖励的试点项目产生自己的生态效益和政策见解。

总而言之,我们只有这一个世界,我们这代人留下足迹的机会也只有一次,让我们携手共应时代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