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方反制直指痛点,三项举措让日本破防,琉球独立问题被摆上台面

高市早苗发表涉台言论并拒绝撤回后,日本上下恐怕都没有想到,中方的反制会如此"剑走偏锋",而且一下就戳中了日本最不愿触碰的部分。如今,随着中方将琉球(日本称"冲绳")独立的问题通过3项举措摆上台面,日本政府的反应却显得相当被动。

在之前的节目中我们聊到,中方在此前的联合国大会第三委员会会议上,面对日本等国在涉华议题上提出所谓的"人权关切",中国常驻联合国副代表孙磊大使当场就发起反击,要求日本政府停止对琉球人等原住民的偏见与歧视。

而面对中方的反击,日本代表对此只能选择避而不谈。但是琉球问题迅速在日本国内和国际舆论场发酵,许多原本不了解琉球历史的人,也开始重新关注这一被忽略许久的地区。

而这只是第一步。

11月15日,福建师范大学举行了纪念中琉关系研究所成立30周年暨"琉球学"学科建设研讨会。

很多人这才意识到,原来"琉球学"早在上世纪就已成为学术体系的一部分。今年9月,这一学科还入选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院的"绝学"扶持计划,是福建省唯一入选的项目。

这不仅说明相关研究正在持续深化,也体现了其在学界影响力的不断提升。

不仅如此,ChinaDaily旗下账号"起底工作室"也在15日当天发布影片,该影片专门采访了琉球本地居民,由当地人详细讲述了日本侵占琉球的历史。

如果把最近发生的这些事情串联起来,中方实际上从三个方向让琉球议题真正进入公开讨论:

第一,是国际场合的法理角度;

第二,是学术研究对历史脉络的呈现;

第三,是琉球社会真实声音的公开表达。

这三股力量叠加,让琉球问题第一次以如此全面的方式被摆上台面,相关事实清晰,也很难用简单标签来否定。

日本媒体虽然表达了不满,指责中方"影响内政",但值得注意的是,日本政府对于这件事的反应十分谨慎,既没有正面回应,也避免触碰相关历史争议。

从现在的走势来看,中方并没有刻意去放大什么,而是把应该被看见的东西摆回到应有的位置上。无论是历史脉络、学术研究,还是琉球社会的真实声音,这些内容一旦被公开呈现,日本就很难再用一句简单的否认带过去。到最后,很多问题无需人为渲染,历史和现实本身就会给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