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确定要赎回全部 696 万国债取现吗?买房这么大的事,子女怎么没陪您一起来?"

图源网络侵删

10 月 20 日上午,杭州银行城东支行的这声追问,像一把钥匙,撬开了一场精心策划的惊天骗局,更从诈骗分子的 "虎口" 里抢回了两位八旬老人的养老钱。

图源微博侵删

当 "84 岁老人被骗涉重大刑案险丢 696 万" 的词条冲上热搜,全网都在为警觉的客户经理项孝芳点赞,可在这场 "教科书式反诈" 的背后,一个更令人心惊的问题却浮出水面:为什么活了大半辈子的老人,会对陌生人的 "指令" 言听计从,甚至不惜瞒着子女,将毕生积蓄送入 "安全账户" 的陷阱?

故事的开端充满细节里的寒意。84 岁的陈奶奶独自走进银行,要将名下大额国债全部赎回,理由是 "买房",可当客户经理追问楼盘位置、户型面积时,她却支支吾吾说不出细节,反而反复摩挲手机,焦虑地念叨 "手机被监控了" 。

正是这反常的举动,让项孝芳立刻警觉 一位平日谨慎的老人,为何会在没有家人陪同的情况下,突然动用近 700 万的养老钱?为何对 "买房" 的核心信息一无所知,却对 "手机被监控" 深信不疑?随着民警通过 "一呼百应" 机制介入,这场持续半个月的骗局才彻底败露:所谓的 "公安办案",不过是诈骗分子用精准的个人信息、严厉的话术编织的谎言,而陈奶奶和 87 岁的老伴,在 "涉嫌重大刑事案件" 的恐吓下,竟真的买了新手机、办了新电话卡,半个月里对子女守口如瓶,一步步朝着陷阱深处走去 。

在这场反诈事件中,我们既要为银行客户经理的敏锐、公安部门的高效点赞,更要清醒地看到,这起事件绝非个例,它像一面镜子,照出了老年群体在诈骗面前的脆弱,也暴露了家庭防护、社会反诈体系中的短板 。

从受害者角度看,老年群体对 "公权力" 的天然信任,成了诈骗分子最趁手的武器 。

陈奶奶和老伴之所以轻易上当,正是因为诈骗分子冒用了 "公安" 的身份 , 在他们的认知里,"警察" 的话具有绝对权威性,加上对方能准确报出个人信息,"涉案" 的恐惧瞬间冲垮了理智 。

同时,老年人对新型诈骗手段的认知滞后,也让他们难以分辨骗局 。如今的诈骗早已不是 "猜猜我是谁" 的低级套路,而是精准掌握个人信息、模拟公权力办案流程、分步骤进行心理操控的 "精准打击",老年人缺乏对这类骗局的认知,很容易陷入对方设置的逻辑闭环 。

再看诈骗分子的角度,他们的 "作案逻辑" 早已摸透了老年群体的心理弱点 。第一步,用 "公权力身份 + 精准个人信息" 打破信任壁垒,让老人放下戒备;第二步,用 "涉嫌重大案件" 的恐吓制造恐慌,打乱老人的思考节奏;第三步,用 "保密办案" 的要求切断老人与外界的联系,尤其是阻止他们向子女求助;最后一步,以 "证明清白""安全账户" 为诱饵,诱导老人转移财产 。

这套流程环环相扣,精准击中了老年人信任权威、害怕惹事、信息闭塞的特点,即便平日里精明的老人,也可能在层层设计下 "中招" 。

而从社会层面来看,这场骗局也暴露了家庭反诈教育的缺位 。陈奶奶老两口半个月里异常举动频频买新手机、躲着子女打电话、突然关心国债赎回流程,可子女直到银行联系时才知晓此事 。

这并非子女不孝,而是很多家庭都存在的共性问题:成年人总觉得 "父母年纪大了,没必要说这些糟心事",很少主动和老人聊起新型诈骗案例;有些子女即便提醒,也只是简单说一句 "别信陌生人电话",没有具体讲解诈骗套路,更没有教会老人遇到类似情况该如何求助 。这种 "轻描淡写" 的提醒,在诈骗分子的精准话术面前,根本不堪一击 。

更值得深思的是,随着老龄化程度加深,针对老年人的诈骗案件还在不断升级 。

冒充公检法/政府人员(威胁型)

手法:伪造证件、拘捕令,以"涉案""洗钱"恐吓老人转账或交现金。

冒充亲属(亲情绑架型)

手法:谎称孙子/子女"打架被抓""急病抢救",要求"保密汇款"。

升级陷阱:AI合成亲人声音增强迷惑性。

婚恋交友(情感操控型)

手法:假冒"退休军官""富豪"建立感情后诱导"投资"或索要钱财。

高回报投资(利诱型)

变种模式:

虚假康养项目:山东"山海集团"以"旅居养老"骗60万老人244亿;

数字货币陷阱:诱导老人炒"CES币"等虚假货币;

纪念品骗局:淄博老人花20万买假冒纪念币,骗子承诺"高价回收。

保健品/免费福利(渗透型)

流程:免费鸡蛋→健康讲座→高价劣质保健品(如成本5元售5000元)。

银行作为资金流动的 "最后一道关口",已经在主动承担反诈责任 。杭州银行客户经理通过 "观察异常行为 + 主动核实情况 + 联动公安" 的操作,为行业树立了标杆 。未来,银行、社区、养老机构等与老年人密切接触的场所,不妨进一步细化反诈流程:

子女必做措施:

定期沟通:分享新骗术案例(如转发人民网反诈漫画);

账户管理:

为父母开立"专用银行卡",关闭非必要线上支付功能;

设置"夜间锁""异地锁"降低风险。

技术防护:

安装国家反诈中心APP,开通来电预警;

定期清理老人手机不明APP。

社会联防建议:

社区:组织方言反诈讲座,用案例短片代替说教;

媒体:曝光诈骗话术本(如假古董诈骗80万话术)

法律:严惩"宁愿坐牢不退赃"行为,追溯资产转移。

这场险些发生的 700 万诈骗案,是一次警示,更是一次唤醒 。当我们为陈奶奶保住养老钱感到庆幸时,更要想到,还有无数老人可能正面临着相似的骗局 。

最后,想问问屏幕前的你:你最近和父母聊过反诈话题吗?如果你的家人遇到 "电话里的警察",你会提前教会他们如何应对吗?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家庭反诈经验,让我们一起为父母筑起一道坚不可摧的防护墙 。